安多第二季_安多_安多县

“西藏北大门”的战略要地

安多县位于青藏公路的必经路段,同时也是青藏铁路的必经之地,因而被称作“西藏北大门”。此地热闹非凡,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。每一辆途经这里的车辆,都承载着进藏或离藏的故事,这见证了安多县在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地位。它是连接西藏内外的关键所在,为西藏的物资运输提供了重要支持,也为人员往来提供了重要支持。

在公路铁路尚未出现之时,安多处于十分封闭的状态,当地百姓依靠马和骡子运输物资,这样做既耗费力气,又效率低下,这种原始运输方式极大限制了物资流通,还致使安多与外界交流困难,进而导致发展严重滞后。

慕生忠将军的筑路设想

慕生忠被叫做“青藏公路之父”,他在1951年进藏了一回,1953年又进藏了一回,深切体会到进藏路途困难极多,这两次经历让他下定决心要修筑一条从格尔木到拉萨的公路,通过这条路改善交通状况,加强西藏与内地的联系。

1954年,中央表示同意,慕生忠带领筑路军民开始动工建设,众人满怀热血,带着坚定的决心投入到工作中,他们心中有一个目标,这个目标是让进藏的道路不再充满艰难险阻,让更多的物资能够顺利地输入西藏。

筑路途中艰难攻克唐古拉山

筑路队伍修到了唐古拉山,在这个时候,他们遭遇了重重困难,断粮的问题出现了,缺氧的问题出现了,寒冷等问题也出现了,这些问题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安全,然而众人没有退缩,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坚持着,因为他们深深知道唐古拉山是必须攻克的难关。

他们艰苦奋战了40多天,最终成功把路修到了唐古拉山那边,还传出了这样的消息,我们战胜了唐古拉山,在海拔5700米以上修了30公里路,这可是世界上最高的一段公路,这一成就,在世界公路修筑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。

后续筑路任务的分工部署

从唐古拉山到拉萨的这段路程中,有一条尚未成形的驼路,不过要把它修成有真正意义的公路,面临的任务极为艰巨。慕生忠接到彭德怀慰问鼓励的回复后,果断做了决定。他安排一队人员前往黑河并朝着拉萨方向修路,安排一队人员进行加工修整工作,其余人员继续在从唐古拉山到黑河的路段修路。

这样的分工,既科学又合理,还富有效率。各队明确了目标,然后就各自履行职责,这极大地加快了筑路进度,为早日打通公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安多县居民见证的变迁

记者来到安多县沈阳路,见到了布桑书记。他是安多人,见证了安多50年的变迁。据他说,以前“帕那”是个小驿站,只有破旧的土坯房,配套设施也不多。

布桑曾在帮爱乡当老师,那时去县城不太便利,要花1到2天时间,且道路是土路,只能骑马或步行。如今,安多县道路状况改善了,开车去帮爱乡不到2小时。交通便利了,居民生活越来越美好。

安多县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

拉巴局长讲起了青藏公路发生的变化,也谈到了安多县城出现的变化。1985年,青藏公路铺上了柏油路面,它成为世界上海拔较高的公路之一,也是标准较高的公路之一。那时,“三产小区”的建筑数量少,老桥附近饭馆数量也少 。

2000年,西部大开发拉开帷幕,安多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蓬勃兴起,2006年7月1日,青藏铁路开通运营,安多站随之诞生,它成为了海拔最高的设有专人值守的铁路车站,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这句话在安多县得到了印证。

你认为交通建设会给安多县今后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新变化,赶紧来评论,分享你的看法,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,让更多人了解安多县的故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