跑完全程后,那种兴奋感让众多跑者难以抗拒,然而,关于“内啡肽引发快乐”的旧有看法现在正面临质疑。接下来,我们一同揭开“跑后愉悦”背后的真实化学成分。
传统观点形成
自1980年代开始,研究人员观察到,人们在经过长时间锻炼后,血液中的安多芬含量会升高。基于这一发现,他们推断,安多芬含量的增加可能是运动后感到快乐的原因。此外,有研究指出,这些化学物质能引发运动时的愉悦感,这一观点很快被广泛传播,使得人们普遍认同了安多芬与运动后愉悦感的联系。
不过,这个看法在阐述时遇到了挑战。因为安多芬是一种大分子物质,它不能进入大脑。既然不能进入大脑,它就很难成为“兴奋剂”的主要成分,这导致对安多芬的解释陷入了僵局。
白鼠实验新发现
2015年9月进行的白鼠实验和2004年的小型人体试验,发现了新的线索。实验结果显示,一种名为大麻素的物质,其作用与运动后产生的愉悦感相似。这种内源性大麻素,是人体调节愉悦精神状态系统的一部分,能够轻松地通过血液进入大脑。
2015年,海德堡大学心理健康中央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进行了对比实验,考察了两种化学物质对跑步小白鼠的作用。实验发现,跑步后的小白鼠显得更加平静,对疼痛的忍耐力增强。同时,安多芬和内源性大麻素的水平都有所上升。然而,抑制安多芬的效应并未改变,而抑制内源性大麻素后,小白鼠的“跑后兴奋”现象不复存在,这表明安多芬与“跑后兴奋”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。
饥饿动力说
研究存在分歧。有观点指出,饥饿感越强,跑步的欲望就越强烈。该研究的首位作者提到,瘦素会向大脑传递信号,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,通过跑步来缓解饥饿是明智的选择。然而,这一结论源自于对小白鼠的实验,未必适用于人类。
这个看法给“跑完嗨”带来了新的理解方向,然而,由于实验参与者的限制,它在人类运动中的实际效果还需要更多的验证。跑步结束后的快乐是否真的与饿感相关,这一点还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来确认。
多种因素猜想
这种现象可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并不单纯是安多芬、大麻素或饥饿感单方面的作用,很可能是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改变了我们的感觉。
情况复杂,想要清楚找出“跑完嗨”的成因挺困难。或许将来得有更多不同领域的综合研究,才能揭示其中的秘密。
研究局限性
多数研究是在老鼠身上完成的。老鼠与我们在身体构造和生化反应上有区别,所以老鼠实验的结果在人类身上可能不适用。所以,不能单凭老鼠实验的结果就断言“跑完嗨”这一说法。
实验样本数量并非全部充足,以2004年的人体小型实验为例,样本数量不足或许会降低结果的精确度和广泛适用性。这样的局限提示我们在解读研究结论时需持谨慎态度。
探索展望
目前对于“跑完嗨”产生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,但随着科技和研究手段的提升,我们有望在将来获得更为详尽的认知。科学家或许会进行更多针对人类的实验,来搞清楚不同化学成分的具体影响。
探寻“跑后爽”的奥秘不仅满足了我们的求知欲,也对运动员的科学锻炼和大众的合理锻炼大有裨益。通过持续的研究,我们能让运动带来更多益处。
跑步时你是否有过那种兴奋的感觉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,记得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!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