坚守的日常
次仁桑珠在荒原上坚守了十年,他的日常就是来回走这段20公里的路,从宿舍到守护点,他已经走过了无数次。每次往返要花上4个小时,他走得既坚定又专注。四周是辽阔的荒原,他仿佛是那颗孤独的星星。尽管如此,这便是他日复一日的职责,虽然简单,却很有价值。在恶劣的无人区环境中,护路队员们只能以大地为床,天空为被,连吃饭也只能在冷风中解决。他们的坚守平凡又伟大。
条件的改善
2016年,事情发生了变化,沿线建起了岗亭,每隔两公里就有一个。这给护路队员们提供了躲避严寒的临时场所。邻近守护点的队员们可以轮流到岗亭里取暖。这些岗亭如同荒野中的“温暖灯塔”,给队员们带来了安慰,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他们艰苦的工作环境,让他们在寒冷的高原上感受到了些许温暖。
动摇与坚持
次仁桑珠曾几度想要放弃。然而,母亲的教诲让他重拾信心。她在电话中说,即便在城市,若不能坚持下去,也无法成就大事。这番话激励他继续坚守岗位。随后,他乘坐火车前往拉萨,目睹护路队员敬礼,看到乘客们安心的表情,这让他深刻领悟到自己的工作意义重大,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守护铁路的决心。
恶劣的环境
这里的条件十分艰苦。大部分时间都在寒冷的冬季,而夏天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月。即便如此,那段夏天仍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。对于当地居民次仁桑珠来说,刚到营地时他感受到了高原反应,头疼和胸闷让他难以忍受,因为营地海拔比县城高出500米。至于这里的气候,他至今还是一头雾水,无法预测风何时会起何时会停。
家庭与工作
次仁桑珠明白妻子独自抚养孩子的艰辛。他本打算利用假期回城做体检,可假期来临又舍不得与家人共度时光,体检的计划就这样一延再延。他心里充满了对家人的歉意,却又觉得护路工作不可或缺,青藏铁路这40公里的生命线他不能放弃,只能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努力寻求平衡。
人员的更迭
次仁桑珠不清楚队伍里具体有多少人,人员变动非常频繁。每个月都有人选择离开,有的甚至只停留了短短一两天。县政府曾派来一批人,但这里的条件实在艰苦,他们在值班时忍不住哭泣。最让他感到难过的是那些离别。2015年10月31日,队员噶玛塔青在签完工资单后,突然倒地,那一刻,“没了”这两个字成了他最不愿意面对的现实。队长阿多最近做了个体检,医生建议他别再在海拔高的地方工作。但他似乎并不想搬离那里。
大家都在想,是什么让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仍旧坚守?换作是你,你会选择继续留在这个岗位吗?不妨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,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,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坚持。
发表评论